麦浪翻滚的丰收季刚过,近日,一组数据引发关注:2025年,安徽夏粮(主要是小麦)播种面积4332.6万亩,居全国第3位;单产406.7公斤/亩,居全国第7位;总产量1762万吨,居全国第3位。
成绩背后,既有广大种植户的辛勤付出,也离不开我省小麦栽培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。随着品种更新、栽培技术改进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近年来安徽小麦单产与总产均大幅提升。“与2013年相比,2023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达405.3公斤/亩,年均增加3.6公斤/亩,总产达348.16亿斤;2013—2023年间总产增加82亿斤。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杜世州博士介绍,2025年406.7公斤/亩的单产,是仅次于2024年407.7公斤/亩的历史第二高产。“今年气候条件不佳仍获此佳绩,除新品种应用外,高产栽培技术的提升与推广功不可没。”
应对多重挑战,破解单产提升梗阻
安徽小麦单产的“天花板”,曾被多重现实因素牢牢锁住。
土壤与播种的“先天不足”最为突出。沿淮淮北的砂姜黑土,耕性差、适耕期短,旱时皲裂如网,涝时积水成潭;沿淮及沿江的水稻土,黏重如泥,湿度难控,耕整地如同“与泥摔跤”。加之秸秆还田质量参差不齐,缺苗断垄成常态,麦苗“先天发育不良”。
技术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梗阻更甚。拔节期干旱等自然风险让“关键肥”难施下去。“拔节期该追肥,年轻人外出打工,老人扛不动化肥,遇干旱,想追肥也没水浇。”定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唐中兴坦言,新技术有的操作繁琐,农户“学不会、用不上”;有的停留在“因墒播种”“因苗追肥”等原则性表述上,农户面对具体田块仍“不知咋办”。
市场产品多样化形成“选择困境”。农机、肥料等产品更新快、品类杂,农户“雾里看花”看不懂;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让农户对新产品半信半疑,技术信任链难以建立。
“要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,必须提高耕整地播种质量和科学施肥效率。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陈欢博士认为,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地区耕整地困难,严重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,“过去说‘七分种三分管’,现在看来说‘九分种一分管’也不为过。”
此外,持续提升单产还需培肥地力。生产实践中,一是秸秆全量还田,二是有机肥持续投入。“我省小麦高产800公斤以上田块的取样调查显示,连续多年投入有机肥有效改良了土壤物理属性,满足了小麦全生育期养分需求。”陈欢补充道。
农业科技工作突出应用导向出成果,还要转化落地见效益,大面积提升单产天花板,这才算是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。”
技术物化:让高产技术从“纸上”走进“田间”
技术转化落地的关键,在于推广模式破旧立新。安徽跳出“发明白纸、开培训会”的传统套路,构建了“理论—技术—物化产品—高标准示范现场—辐射带动”的闭环。
破解困局的核心,是让抽象技术变成可触可及的“实物”——这就是“技术物化”的逻辑。“农民要的不是论文里的名词,是能直接用的家伙事儿。”杜世州说,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栽培团队埋头攻关,将十多年的栽培技术物化成了两样“硬货”。
在淮北夹沟农场,精量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一体机成了整地、播种的利器,施肥、旋耕、播种、镇压等六道工序一次完成。“过去耕三遍、播两遍还缺苗,现在机器过一遍,深浅一致,苗齐得像列队。”农场技术员算了笔账:这台机器让耕深稳定性提高6%,碎土率提升31%,彻底告别“缺苗断垄”;单环节成本每亩减少25元,3个示范点平均亩产达706.8公斤,比周边高出近200公斤。
针对化肥滥用、效率低下的问题,团队研发出生物膜保持型小麦专用肥,配合“种肥同播”“抗逆防早衰”等配套技术,实现“施肥少、产量高”。在安庆市大观区的安徽省农垦皖河农场,这种专用肥成了香饽饽。“过去追肥三次还脱肥,现在一次施足,后期不早衰、抗倒伏。”皖河农场副总经理周文指着实收亩产583.91公斤的麦田说,这袋肥料让化肥用量减了15%,亩产量却提高近50公斤。
定远县作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,小麦栽培技术团队以良种、良机、良肥、良法深度融合为目标,开展高产抗逆品种布局优化、机械化耕整地质量提高、化肥减施增效、抗逆抗灾能力提升及稻茬小麦绿色丰产技术模式集成示范。2025年,定远县十八岗农场稻茬小麦实收亩产565.7公斤,吴圩镇阳麟农业基地达563.36公斤,较周边农户增产10%以上。
“两年来,团队发挥‘以点带面’推广策略,在关键生育期开展现场指导,提供物化技术产品和服务,让新品种、新技术真正落地,提升了科技支撑能力。”定远县副县长曹文昕说。
目前,这两项技术已入选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,编入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技术指南,在旱茬、稻茬麦区推广1200万亩;生物膜保持型小麦专用肥还拿下了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“后稷奖”。
看样学样跟着干:千亩示范田成“活教材”
“别说讲理论,就是把说明书递到手里,我也看不懂。但人家地里长着的麦子不会骗人。”在太和县徐淙祥合作社的示范田,阜南县种粮大户王军蹲在地头,数着比自家麦田密三成的麦穗。这里连续三年亩产超800公斤,2025年特殊气候下仍达820.5公斤。如今,徐淙祥合作社“良田+良种+良机+良肥”的配套模式,成了周边农户的学习样本。
安徽探索的“物化成果+示范现场”推广模式,正在破解技术落地难题。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颍上试验站,科技人员在小麦拔节期、灌浆期驻点指导,用实测数据告诉农户“何时浇水、施多少肥”。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乔玉强等把“吨半粮”技术分解成“播种深度3厘米,拔节期亩施15公斤肥”的具体动作,百亩示范区连续两年实现稻麦周年总产1.55吨。“技术员在地头盯着,什么时候浇水、施多少肥,照着做就行。”种植户宋廷周介绍,今年小麦生长遇持续干旱,但在科技人员指导下,冬前培育了壮苗抵御旱情,加之及时浇水施肥,亩产基本突破500公斤,个别地块达600公斤。
涡阳县张林森家庭农场堪称“高产教科书”:连续7年亩产超800公斤。“秘诀就在于全程采用高质量耕播技术和专用肥,种得匀、长得壮、抗得住灾。”陈欢说。
皖河农场的千亩示范片更成了“露天课堂”,周边农户看着收割机实收的亩产583.91公斤的饱满麦粒,主动索要技术方案。“我们不仅自己用,还能帮周边20万亩稻茬麦提质增效。”周文说,这种“做给农民看、带着农民干”的模式,让技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撒向广袤田野。
如今,安徽已在14个国有农场建立技术物化示范基地,通过“财政专项+协作攻关+科技特派”的组合拳,让“涡阳经验”“太和模式”“皖河样板”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。
从“纸上谈兵”到“技术物化”,安徽小麦产业的转型,本质上是农业科技“供给侧”的革新——让复杂技术变简单,让抽象理论变实物,让农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用。
随着高质量耕播技术、高效施肥技术的持续推广,随着“物化成果+社会化服务”模式的深入,安徽小麦必将释放更大潜力,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“皖麦力量”。(记者 汪永安)